工信部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仪器仪表分类首入发布时间:2015-11-29 21:11:41 浏览次数:1878 |
近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共确定优先发展五大类产业关键共性技术205项。其中,2015版指南首次开设仪器仪表分类,并收录了5项技术。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因此,工信部于2011年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2011年版指南中,主要收录了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电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业、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八大类关键技术。其中,仪表技术主要收录于装备制造业大类中的智能制造装备分类。主要包括新型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工业控制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技术、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设计技术、工业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工业控制系统功能安全技术等??梢钥闯鲈?011年,国家非常重视工业控制系统的可靠安全技术。 到今年2015年,工信部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将技术大类缩减为5类,保留了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四大类,将电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业、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合并为电子信息与通信业。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装备制造业类首次出现了仪器仪表分类,收录了5项技术,分别为: 1.色谱类分析仪器的关键制造技术,包括开发多品种新型检测器,提升原有检测器检测指标,EPC/EFC电子气体压力和流量??樾⌒突?,进样系统关键技术; 2.工业控制巨磁电阻传感器微型化和集成化技术,包括巨磁电阻纳米多层膜材料沉积技术、巨磁电阻单元光刻刻蚀技术、介质光刻固化技术、?;げ愎饪坦袒际?、梯度式感知技术、巨磁电阻单元微型化技术、巨磁电阻单元与半导体工艺集成技术、信号高倍细分技术、噪声抑制技术等; 3.硅基压力传感器无引线封装制造技术,包括敏感芯片的设计及制造技术,全固态无引线封装工艺技术,高宽温区信号补偿及检测技术,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 4.DCS/PLC冗余设计关键技术,包括冗余诊断技术的全面性研究,需要冗余的关键数据研究,冗余方式(切换,并联,热备,冷备等原理)选择依据,冗余数据一致化处理技术; 5.基于变工况运行的先进压缩机控制技术与系统,包括对变工况运行的压缩机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入口压力改变、入口温度改变、气体分子量改变、气体压缩因子改变,压缩机的喘振极限线与相关性能控制曲线随动改变,高速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典型的透平式压缩机控制应用中,要求从输入到输出的全执行周期≤40ms,对高安全性与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功能安全的要求、TMR冗余容错技术、高诊断技术、安全通信协议、高可靠性硬件设计等。 色谱类分析仪器是高端实验仪器,工业控制巨磁电阻传感器微型化和集成化技术与硅基压力传感器无引线封装制造技术是高端传感器技术,DCS/PLC冗余设计关键技术与基于变工况运行的先进压缩机控制技术与系统是高端控制系统技术。这五类技术的共同点,均是还未实现国产化的高端技术??梢运到昀?,虽然新兴产品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国内工业发展强势的同时,但也意识到作为这些产业的基础行业,仪器仪表行业仍然挣扎在低端市场价格战,高端市场被垄断的恶性发展环境中。 2015版指南的发布,正是表明了国家立志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特别是在今年“中国2025”提出,智能制造核心确定的前提下,智能仪表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产业,退无可退。我们的企业只有抓住各项国家的扶持政策,加快高端技术产品的国产化进程,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
上一条:
电网公司合作 促智能电表进一步升级
|